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小升初”

 

  其实相比教育的其他两个方面,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教育”应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教育包含了三个方面:它们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关注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它主要是社会人文历史的沉淀对人的影响加上现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社会的实践与再学习。它最终体现的是整个国家的综合国民素质和国家文化。我们国家目前将学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塑造国家文化的主要载体。

 

  学校教育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那些作为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也最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按“国家意愿”被塑造成社会需要的人材。国家需要自己的教育体系按照国家不同时期的要求,源源不断地输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各类型人材,但它关注的是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个体。政府就是按照这样的目标去组建机构,制定制度,出台政策,引导舆论。因此在50、60年代才有“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样的宣传口号,在10年前才会提出教育需要“产业化”这样的概念。从这种意义上看,学校教育也可以看做是“国家教育”。在国家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人材”的需求远远大于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有目的的规模化教育只能是“因材设教”而得“材”,但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最后成“才”。人材和人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大不相同。可以借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人材”如木材,可以用来盖房子而称其为“有用”;但盖房子的,则必须是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在主体关系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看到,在社会教育中的主体是国家与国民,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是代表政府的学校和学生。它们的关系永远是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但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父母和孩子之间,这种游戏规则却完全不同。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再围绕“力量最强大”的那一方,而是完全倾斜到“力量最弱小”的那一方,孩子成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某一个孩子是不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最终能不能成不成“才”或“材”,在国家而言只是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抽象数字;而对于一个家庭,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具体存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政府这次将家庭教育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或补充,在“纲要”中,用一句话一代而过了。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儿女有一个前途光明的未来,如果我们希望他们长大后能够成“材”或者最终成“才”,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拿起“家庭教育”这个工具。那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全部交给学校和社会的人来说,他们作为父母不过刚刚“幼儿园”毕业;或者把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作为补充的也仅仅是“小学生”水平。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辅助或补充。因为不会有谁比我们做父母的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有谁比我们做父母的更爱自己的孩子;更不会有谁能够像我们做父母的一样,甘愿为儿女付出一切。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父母这个老师会从他一出生就陪伴着他,走过他的幼年、少年,青年……,直至父母生命的终结。这种教育几乎是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无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如果我们是真心地爱我们的孩子,那就从这一刻开始,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家庭教育”的理念需要“小升初”

 

  知道了“家庭教育”对于我们的孩子有多么重要,那些对家庭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幼儿园”“小学”阶段的父母就应该赶快从认识上有个“小升初”的转变,即便如此,还不能说我们就成为了真正合格的父母。因为我们还要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找到适合我们孩子的教育方法。“人的一生就象一次寻找快乐的探索之旅,如果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尽快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我们帮他走的越快,就会让他离幸福越远。”

 

  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让我们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但现在仍然有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例如:

 

  误区一、多物质投入,少时间投入。

 

  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让很多人富裕了起来。一些人以为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给他们请最好的老师,让他们接受各种素质培训,培养他们的各种特长。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什么时间陪孩子一起聊聊天,一起做做游戏。殊不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亲子”互动,没有了爸爸妈妈亲身参与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变得名存实亡。

 

  误区二、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培养。

 

  智商、情商、财商,这些对于一个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但家庭教育主要是针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情商(EQ)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与能力。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的人,也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和孩子关系最亲密的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首先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而模仿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熟练的学习手段。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与其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做给孩子看。

 

  误区三、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

 

  大部分人在18岁前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做什么。在这之前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奠定我们的知识基础,打开我们的学习思路,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实践探索适合我们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数的高低无法准确检验出我们是否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时学习很努力,但学习方法陈旧,主要靠的是“死记硬背”,小学知识量少,尚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好成绩。但一旦上了中学,就会立刻感到学习很吃力。

 

  误区四、注重己愿,违背他愿。

 

  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或人生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如果一旦孩子违背了或是达不到,就会万分失望,甚至痛不欲生。这其实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则“以人为本”。孩子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合理地引导他们。父母的人生不是儿女人生的过往,儿女的人生也不应该成为父母人生的延续。

 

  误区五、守株待兔,或拔苗助长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常有不顾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规律,盲目实施超前教育的“拔苗助长”行为。当然也有一部分相信“水到渠成”,对孩子采取放养态度而错过了最佳教育契机的“守株待兔”行为。上述做法要么象法国教育家卢梭说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要么象他说的相反的那样“果实晚熟,错过了人生的最好季节”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