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家长会》要让孩子想听你的话

 主人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张霓珂

  战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荣誉奖--银帆奖获得者;

         获奖项目:《冬小麦绿化校园在教育、经济、环境上的优势分析》

         北京市红领巾奖章获得者;

特长:作文、轮滑、跆拳道、电子琴、摄影、书法、 科技制作

 

 家教体会: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但是,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儿时的年代,依稀还可以记得,那种被管、被说教的压抑,直到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才告一段落。在那时,我们无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反抗的欲望。今天,轮到我们教育孩子了,他们爱听我们的话吗?

我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我生病躺在床上的一天里,我没有向孩子讲什么,而是记录了一天中,家里其他人与孩子说的所有话。“赶紧起床,不能向懒猫一样”、“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整理书包,一心不可二用”、“这道题凭什么把除号看成加号?”、“去给奶奶送一根冰棍”、“写作业必须坐直”、“不能再看电视了,预习明天的功课”、“赶紧上床睡觉,否则明天早晨不叫你”……一共72句,其中61句是命令、指示或指责,占全部话题85%,其余无关痛痒,竟然没有一句称赞或鼓励。老实讲,我女儿还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从一年级起一直当班长,后来是“三道杠”。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大人们一般认为:家长有权管孩子,点滴好事不必夸奖,以免骄傲。好象我们的上一辈也是这样教育我们的——真是“千年的媳妇熬成了婆”,现在要体现我们的权威了。

 

    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假如在我们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表扬、鼓励、或者闲聊放松;听到的全是批评、指责和命令,会是多么的郁闷。我们会感到不平等,可能还会背地里说领导的坏话。那么,孩子呢?他们会爱听我们的话吗?我们都是为孩子好,可是每当我们刚要张嘴,他们已经做好了被教训的准备。

我与孩子交流的最好形式,是当我开车带她行驶在路上。我们并排而坐,没有高低、没有对视,我们会就一个话题,展开辩论,甚至争执不休,但时常她会乐于接受我的观点。我也发现,有一些家长,在和孩子谈话时,坦坦然端坐在沙发上,有时还要叼上一只烟,泡上一杯茶。而孩子则要站立在他对面,站得不直,还会挨上一句“站没站像”——摆足了家长的尊严。长此以往,你不用开口,逆反的情绪已经在孩子的心里积蓄,他会爱听你的话吗?因此,要想让孩子想听你的话,就要有一个相对平等的氛围。古人说得好:师不必强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天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现代的传媒方式,电视、电影、杂志、广告……他们比我们成熟的早,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压抑,将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你们的交流。我有位同学,是研究儿童心理的专家,他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孩子对一个你早已知道结论的问题,阐述他的看法时,你千万不要简单地对他说“我早就知道是这样”,更不要粗暴地打断他的话题,或许你装一次糊涂,说一声“你说得对,我以前怎么没想到”,会对孩子今后的探索精神,和交流欲望,起到极好的作用。你爱听他的话题,他才可能爱听你的话。

孩子的成就需要被认可。多数的孩子不愿意把一张没考好的考卷拿到家长的面前;而得了100分,却经常在第一时间,拿出来让你“签字”。千万不要只把它理解成是“虚荣心”,其实他们需要得到的是,在他们付出努力后,对所取得成就的认可。有天中午,女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她被授予“红领巾奖章”,是少先队员的最高荣誉。由于我当时在忙工作,所以说了声“不要骄傲”,就匆忙把电话挂断。直到第二天晚上,她终于忍不住了,悄悄对我说:“你们都只是说‘不要骄傲’,哪怕摸摸我的脑袋,表示祝贺也好”。我忽然明白了,他们的成绩也需要被认可,哪怕是微不足道。其实,这也是孩子对我们的挑战,想想我们工作中的每一天,都取得过多少个能让你自己满意的100分呢?你不认可他们的成绩,他们也不会认可你,你还有什么威信可言?孩子还会想听你的话吗?

绝大多数的家长,不是专门研究教育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的作用,又是最不可忽视和被取代的。如果我们只是告诉孩子该如何如何,那么,不被理解和接受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是“孩子”,而不是我们。曾经有一位校长问我什么是好老师,我的回答之一是:好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想着怎样把自己的学问告诉学生;而更应该想,如何让学生想从自己这里得到东西。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是一样,对于一个你想告诉孩子的道理或事件,要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有兴趣的方式去诱导,有时这个诱导的过程,是要分成几步进行的,就象下围棋,真正的目的,往往要在几步以后才显露出来。只有让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语言,能够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他们才会想听你的话。

我以为,只有让孩子想听你的话,你对孩子的教育,才会取得实质的成果。同时你也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得到乐趣。

我只是个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家长。在此,仅仅是把我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点点体会告诉大家,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同探讨,因为,培养下一代,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也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得到比我们更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