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育教学反思
最近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观摩了几堂课,自己也试教了几个班级,最后反思自己的课堂,针对音乐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我结合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案例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以音乐为主体,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前首先得明确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特别是针对音乐知识技能目标有意无意的回避,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真正体现以音乐为主体,更不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最大化。因此,在授课的时候首先得正确定位教学目标,让音乐课做到有音乐。例如一年级第二册的教唱《火车开啦》,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学唱《火车开啦》,学生能够体会到火车快跑的愉悦心情。
2、通过画图形谱、律动、乐器伴奏、三声部节奏卡农等方式,学生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火车开啦》。
3、通过学习《火车开啦》,学生能掌握TA、TI、TA―这三个基本节奏。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唱《火车开啦》,学生能够体会到火车快跑的愉悦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画图形谱、律动、乐器伴奏、三声部节奏卡农等方式,学生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火车开啦》。
知识技能目标是:通过学习《火车开啦》,学生能掌握TA、TI、TA―这三个基本节奏。通过听节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能力。
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仅仅围绕着音乐主题展开活动,通过学生的感受以及所学的音乐要素进行教学,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虽然《火车开啦》这一课中并没有三声卡农的小练习,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在本课原有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了这一练习,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只要教学目标明确,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都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那么活动才能真正有效。
二、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渗透知识点
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第一条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实现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保障。学生对音高等音乐要素的感知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不仅没有冲突,且只要方法得当,反而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的欣赏《野蜂飞舞》这一课,具体如下:
师:王子随商队飞越大海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他得面对的就是起伏不定的海面,时不时的就会有一波大浪掀起,王子必须随着浪花飞的更高,才能避开大浪。当浪花过去之后,王子又可以随着浪花下落,飞低点儿。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中,王子面对大浪,是如何克服的。
播放A段(教师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下王子遇见大浪时时如何克服这个困难的。
播放A段,全体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
师:大海上除了有大浪之外,还有大风。王子飞越大海的时候,也遇到了大风的阻拦,大风突然吹来时,王子必须用力扇动翅膀,才能抵住大风,继续飞行。大风过后,王子有点儿筋疲力尽了,但仍然保持继续前行。
(教师边讲,边做动作)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
播放B段(教师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跟着王子,迎着大风,克服困难。
播放B段,全体学生一起跟着教师做。
在上述《野蜂飞舞》这堂课中,充分挖掘曲子中的音乐要素,例如对曲子音高的感知,用浪花的袭来的高低程度来代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用风力的大小来表现音的强弱变化,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既形象又生动的感知不仅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曲子,也使他们更好的了解音的高低、强弱这些基本要素,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由此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任何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都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第一册教唱《法国号》这一课,这是一首具有明显三拍子华尔兹特点的曲子,节奏感比较鲜明,因此加入华尔兹舞蹈,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歌曲前介绍了法国号这件乐器,将曲子中重难点部分用乐器的演奏方式代替,使它更形象化,学生更易理解,达到要求。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牢记我们的最大的任务就是给学生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音乐,享受音乐,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因此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千万不能背离音乐为主体,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