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拱墅区幼儿园托幼一体集成化改革,充分发挥试验点实践园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深入探索区域托育养育服务、托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托班环境创设与早期学习等方面的实施策略,促进区域托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4月25日,拱墅区幼儿园托幼一体化质量提升培训活动在杭州市左岸幼儿园恒忆园区开展。
本次活动由杭州市左岸幼儿园教科室主任赵磊主持,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博士王磊、卢中洁和李婷玉,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俞春晓,拱墅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研究员周飞,杭州市左岸幼儿园园长胡霞萍,拱墅区幼儿园托班班主任及托班负责人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首先王磊教授带来讲座《托班儿童早期学习机会的适宜样态探索》,王教授基于早期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共8个理论依据,指出2-3岁婴幼儿正处于早期学习的关键期,成人应当根据孩子发展的敏感期,为儿童创造适应其发展的环境。
接着,王教授指出教师应合理运用活动、材料并提供利于婴幼儿探索发现的环境促进幼儿的认知、语言交流、创造性等发展,以此提供幼儿早期学习的机会。基于如何提供室内外游戏中的学习机会以及集体教学中的学习机会,王教授分别向大家展示了《五颜六色》、《春天的蔬菜》等案例,指出教师在环境与材料设计上如何更加合理,教师最佳回应的策略是什么,并强调教师需要知道洞察幼儿是个别化回应策略的前提条件。
李婷玉博士在听完讲座后与在座教师们提问互动:一个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好、绘画表现能力强、肌肉发展好等,这些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孩子的表现、能力还是潜能呢?李博士表示这三者之间是不同的,也都不是绝对的,它们可能受幼儿成长的家庭背景所影响,而幼儿所有的潜能、能力都是被培养出来的。
李博士强调在阅读方面,建议幼儿园引入更多本土故事和东方绘本,提升幼儿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信仰,于幼儿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地早期学习的机会,在绘本阅读时,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的图书,帮助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书本和自身有连接感,自己也是故事中的一部分。同时她表示托班幼儿对情绪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是比较弱的,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情绪情感、认知感外化出来,帮助幼儿自身简单地梳理,最终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达成共同调节的有效沟通。
卢中洁博士以《2-3岁幼儿园托班保育活动质量提升指引》为题展开讲座。讲座伊始,卢博士强调了教师在案例撰写上可参考的维度,包括参与性和个性化,并以案例《托班可以戒尿不湿吗?》为例,对识别机会、支持性资源和拓展性要求进行了解读说明。
卢博士指出个性化就是尊重不同的保护需求,制定科学回应的个性化保护策略。在如厕方面教师应注重厕所环境的个别化、亲身示范情感支持以及及时表扬鼓励支持,在午睡方面应关注婴幼儿个别化的睡眠需求和尊重不同幼儿的穿衣方式。针对幼儿进餐环节,卢博士从参与性上强调教师应提供幼儿自己动手的学习机会,如自己剥鸡蛋、拿餐盘等,在个性化的需求和兴趣上,教师应对幼儿的进餐时机、时长和形式保持关注。她指出通过环境来实施保育,以游戏为基准的生活指导,是我们托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学习的要点。
讲座结束后,卢博士邀请老师们来说一说自己在托幼一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有老师表述曾经也想过托班幼儿年龄小,放任幼儿穿尿不湿,不去戒,然而在帮助幼儿挑战成功后,自身的成就感、专业的成长和观念的转变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俞特表示教师们在听完今天的讲座后可以自我检核在现有的班级中是否有像案例中说到的这样的高质量在进行实践,以及是否有继续培养每一个孩子保持这样好的习惯。假如幼儿在生活方面遇到了问题,教师又该如何去帮助他们解决。例如关于幼儿如厕问题教师是否了解,可以与幼儿之间的月龄差异等一一去比较,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从而寻找到帮助幼儿成长的契机。
在提到平衡个体与群体这个指标时,俞特表示教师可以呈现制造共餐的氛围,尊重孩子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满足、包容幼儿进餐的安全感,还可以尝试和幼儿共同规划进餐的时间及相关内容,以此提升我们的托班保育活动质量。
在热烈的互动答疑中,本次培训活动圆满落幕。200余名参训教师带着崭新的教育视角返岗实践,就像播撒下一粒粒“幼有善育”的种子。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个孩子都能在这条赋予美好的成长跑道上绽放独特光彩。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专业守护童年,用智慧点亮成长!
撰稿人:郑江萍
审稿人: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