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观察就像一扇了解孩子的窗户,教师从中捕捉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适时调整游戏材料、优化活动区域,促使我们在反思中不断精进教学艺术。因此2025年4月22日中午,杭州市左岸学前教育集团两个园区共同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系列研修活动。


观·研·思:持续性观察分享会

活动伊始,大教研组长王静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上轮研修。随后各年级组长对本年段的主题背景下持续性观察游戏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并提出困惑。


首先,恒忆园区托小班年级组长朱岭燕老师介绍了本月托小班持续性观察内容,各班基本以材料变化、主题融合、游戏体验等主导方向进行观察,并基于游戏情境的主旨下对材料提供、游戏导入、游戏后续等进行优化。同时提出了“如何将材料与不同幼儿的有效结合”、“如何解决低龄幼儿游戏持续性不长”等问题。


同样带托班的薛晓兰老师提出建议,她认为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游戏里面,以角色身份融入游戏,尝试提供生活经验,拓展游戏趣味性,从而增加幼儿的游戏时间。

左岸园区托小班年级组长丁超老师分享了本月持续性观察结果,托班以小厨房为游戏内容,教师观察到幼儿游戏不分区域,将材料混合游戏的现象后,便顺应幼儿兴趣,增加了“火锅”、“水果捞”等游戏情境,满足幼儿混合材料的兴趣。

小班组教师则基于小厨房、早餐店为观察背景,发现幼儿角色认知不足、材料使用单一的问题,对此进行了调整,并融入了“图示菜单”、可塑性材料等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进而强化角色意识。


左岸园区中班年级组长边雯洁老师阐述了各班区域游戏中观察情况。中一班的美工区从材料与游戏玩法两方面进行了优化,中二班的益智区对自制棋的游戏内容进行了更替,但也发现了游戏难度难易把控的问题,中三班则对科学区制香进行了持续观察,优化了材料适宜性。


最后大班组杨恩祺老师讲述了大班持续性观察情况。大一班对木工区钉子的材料使用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装订方法和材料的多样性,但教师发现钉子的使用有一定难度导致幼儿游戏持续性不足,后续将思考是否需要继续推进。大二班的美工区以刺绣为游戏内容,教师通过材料递进、规则优化来调整游戏。大三班益智区的纸牌游戏中基于规则规范化,师幼合力进行一系列改革,但老师也对此提出了困惑,她们表示每次对该区域持续观察的同时很难兼顾其他区域。


高剑月老师对兼顾区域持续性观察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教师需有详有略,大部分区域分到重点,通过点评的形式让孩子们来说,合理分配观察时间。


察·解·行:游戏视频深度解析

以大一班木工坊钉钉子的游戏为例,老师们分别观摩了两段游戏视频,并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并提出许多优化与调整建议。




第一段视频中,邓叶老师发现孩子能持续性进行活动,专注度较高,表明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绕敲钉子,说明材料符合幼儿游戏体验,同时师幼合作下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丁超老师提出该幼儿虽然掌握了初步钉钉子的技巧,但视频中缺少钉钉子要有东西稳固的经验,对此可以求助同伴或者寻找辅助工具的协助。

第二段视频观摩后,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游戏内容进行了深度的研析:小班组提出建议,教师可提供一些已经钉好的半成品作为样品供幼儿学习观察;中班组从材料多样性考虑,材料架中应提供不同粗细长短的钉子;大班组从安全性思考,教师需要投放长度合适的钉子,供幼儿选择的木材应更加多样化,方便幼儿安全操作。恒忆园区的赵磊老师则提出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幼儿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测量,促进幼儿更加科学性的探究学习。







润·循·续:持续观察科学渐进

王静老师对老师们的解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持续性观察绝非一时兴起的匆匆一瞥,而是一场耐心且专注的教育陪伴之旅。它不是孤立的片段记录,而是连贯成线、织就成网的系统洞察。通过持续观察,我们能精准把握幼儿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脉搏,知晓他们何时渴望新挑战,何时需要更细致引导。

同时在接下来的持续性观察中,王静老师也提出了一定要求,用来规范教师的观察记录品质,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观察素养。


持续性观察既是洞悉儿童发展的显微镜,也是推动教师成长的反光镜。这种持续性的教育追踪既培育了教师“以儿童为本”的专业敏感度,又通过教研共同体构建起动态优化的教育生态。当观察从随机片段升华为系统洞察时,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看见儿童”"到“赋能成长”的质变,为每个生命阶段搭建起适恰的发展阶梯。

撰稿人:杨恩祺

审稿人:王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