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拱墅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及STEM教育联系人会议在杭州长寿桥教育集团顺利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小学科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徐春建、区科技教育研究小组组长卢夏萍、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及STEM教育联系人。会议由杭州市长寿桥小学赵一凡主持。

会议第一个板块由徐春建老师引领,徐老师首先通过文件解读,着重阐明新时代科学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徐老师详细阐述AI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为科学教育赋能,并展示了AI在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总结阶段,徐老师提出课堂教学始终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与主阵地,新兴技术应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会议第二个板块由拱墅区各中小学教师代表分享典型实践。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张媛书记汇报学校科技教育的整体情况,作为全国科学实验校,学校架构了科学教育“三育人”模式,即课程育人、活动育人与评价育人。在此基础上,张书记从学校科技教育目标、科技教育实施、科技教育评价、科技教育的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开展细致介绍。

杭州长寿桥教育集团楼磊副校长以科技社团的建设为例,分享基于“学-行-研”一体化的科技社团建设路径。作为杭州市科学实验校,学校试图通过“共学”,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共融的社团课程开发;通过“践行”,实现从校内组织到内外联动的社团活动开展;通过“精研”,实现从初步探索到立体优化的社团建设提升。

杭州市桃源小学李瑞婷老师以《定向·共创·联动:S源课程体系下STEM教育实施的实践与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李老师先分析了目前STEM教育在学校落地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再结合桃源实际的实践经验,具体阐述了顶层设计: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创新;协同共创:推动全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多维联动:促进内生发展的平台提供的三个策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为老师们践行STEM教育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方法途径。

杭州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何淑丹副校长从学校的“场馆—廊道—教室”这三个场域着手,场馆使用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廊道分布从“无序呈现”到“有序分布”、教室布置从“各自为政”到“主题聚合”,全方位构建一个以航空航天科技文化为特色的科学育人“场”,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科技特色环境,在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中涵育他们的科学品质。

杭州上海世外学校的姚植操老师分享了《DT时钟》课程,旨在通过设计与技术提升学生科学工程素养。该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完成时钟设计、工具操作、产品制作及迭代评估等完整流程,融合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强化安全规范与跨学科协作。课程注重培养杭州上海世外学校提出的6C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探究及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对该课程兴趣高涨,设计并制作出可用于生活的创意时钟。该课程获评区精品课程,系学校工程实践教育的基石,为跨学科校本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钱桔青副校长首先对学校创客中心、智慧农场、智慧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场域进行介绍。接着着重介绍了学校的四类实验,包括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自制实验、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会议第三板块由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卢夏萍老师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学校科技实施方案,并分别对各板块的理解做出解释。同时卢老师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学校特色实践样态,促使各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施方式及载体,促进学校科技教育的纵深发展。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为区域科技教育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提供了宝贵经验,明确了发展方向。相信在区内各校携手努力下,拱墅区中小学科技教育及STEM教育将稳步推进,持续提升。


撰稿:赵一凡;摄影:赵娜

审核:卢夏萍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202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