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远人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杭州市长阳中学 902班 陈子祺 指导老师:姜勇超
宗白华先生有一言实属妙哉:“艺术是精神的生命贯注到物质界中,使无生命的表现生命,无精神的表现精神。”仿佛是与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及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出一个世界。”有些许相同之处。物质与精神,无生命之有生命,无不游走于赤子的心间、对艺术执着追求者心间。逢世间蒙上些许灰尘时、疲乏的人们只能看清苦痛时,有时会走出一位真性情的“孤独者”,仍追随着自己童心般的纯粹,携着纯洁无垢的目光,挖掘世间、自己心间更为庄重深邃的美,甚至于将世人引入一个涵着庄重深邃美的世界。
这“孤独者”所做的无疑是跨时代的壮举。但这种赤子的横空出世,大多却是先含着自身的苦痛孤寂而来。心灵起伏万变、时有困苦夹杂,如何去创造“美”说与他人?然贝多芬作为这“孤独者”的一员,将他多么深沉的感情注入到乐曲中啊!不过有时为了冥冥中呼应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家说:“贝多芬那时竭力要把他的天才,和一般人在前辈大师留下的形式中所认识与爱好的东西,加以调和。”
我们知道,《名人传·贝多芬传》中所体现的贝多芬式的生活内容,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无尽丰富,可与之相伴随的何尝不是愁苦?病痛、与亲人失和……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打击无不可随时粉碎一个人的意志,更何况一直加深的耳聋又几乎让他的创作雪上加霜。在一八一六年的日记上,他如是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可这孤独、痛苦在某一方面却善待了他;一个孤独的赤子来了。赤子如何能创造出一个世界?在于孤独使他摒弃了杂念,转而用一种旁人不可及的眼光挖掘世界的美。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达到这样的心灵体悟,是要让心灵接受一番洗涤的。琴曲《伯牙水仙操》中写道:伯牙学琴於成连,三年不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君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曰:“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呜钦伤宫兮仙不还”。贝多芬、伯牙在这一方面竟是有相同之处的:在大自然、身心的震撼与磨练之下,心境受到洗涤,终达到音乐、艺术的最终体会。
贝多芬,在耳聋日益加重的日子里,谱写出的却是越加华美的乐章:为德意志编写合唱曲,为攻陷巴黎谱曲,为《奥德赛》、《浮士德》……他不断去感知、创造美。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子曰:“道不远人”,然读了《名人传·贝多芬传》后,我却更是由衷地叹道:“美不远人”。贝多芬用一生将他发掘的美用自己的形式绽放出来,这是一个赤子朴实真切的灵魂所带来的。今后有更多赤子、“孤独者”去挖掘那“不远人”的美,将深情不断投入,那么仿佛自身的苦痛也可以位居其次。这是对贝多芬、对无数“赤子”精神的最好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