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护成长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接待过很多前来咨询的学生,听他们诉说了很多困扰和苦恼。我发现:孩子的故事就是家庭的故事,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可以追溯到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和不良的亲子关系上。多数父母没有经过培训、毫无经验就直接上岗,他们更需要学习,学习如何扮演好“父母”这一角色。

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的心理“营养师”。一个人的身体成长需要营养,有了营养才能长得高、长得壮。同样,心理的成长也如此,如果心理缺乏营养,孩子内心就长不大,就会缺乏力量感,难以承受生活中的风吹雨打。因此,要培育出优秀的孩子,一定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心理营养。那么,心理营养从何而来?答案是从家庭中来,从亲子关系中来。

重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从小拥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孩子,爱的能力更强,更能和这个世界进行良好的互动。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业,忽视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一味追求外在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缺乏内在的心理营养,进而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关系在前,教育在后。

唯有关系建立好了,父母的教育才有效。亲子关系如何,决定着一个家庭的教育水平和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

不过度教养。过度教养主要有以下特征:干涉太多、过分保护、包办代替、过度焦虑等。有人将其形象地比为割草机教养,即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提前帮孩子扫清前进道路上可能面临的所有障碍。这样的教养方式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使孩子对自己的人生缺少掌控感。因此,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充足的发展空间。要知道,有些路,只能孩子一个人走,父母替代不了孩子的成长。

做好自己。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要做这样的人。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待人有礼,自己却对孩子大吼大叫;要求孩子多读书,自己却经常玩手机;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却不遵守交通规则……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自己先要做这样的人,身教重于言传。

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在成长,家庭也要成长,甚至有时家庭的成长比孩子的成长更重要,因为孩子个性的发展除了天赋条件外,更多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采取有弹性的教养方式。例如,当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时,要满足孩子的边界需要,进孩子房间之前一定要敲门。如果还用管理小孩子的方式对待青春期的孩子,那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孩子和父母都有自己的人生,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父母的人生是父母的,彼此都不是对方的“成绩单”,孩子也不是实现父母理想的工具,他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社会使命,父母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环境,为他的健康成长提供助力,使他走上社会以后能肩负起自己的社会使命。

希望每一对父母都能做学习型、成长型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成为孩子的心理“营养师”。

转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有更多的问题,还可以拨打心理热线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