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今天,春节依然是我们心中最迷人的传统节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回家过年永远是戒不掉的乡愁。元宵一过,年也过完了,春节在中学生心里留下怎样的记忆呢?今天公众号将刊登“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系列征文,带大家一起领略不同的过年记忆风景。

大关中学初三(6)班 杨祝霖

新年的记忆及种种

2021年2月11日

今天是除夕,今夜是除夕夜。窗外的灯火万家,绵绵延延与天星辉映,无一不昭示着这是个难眠的不夜天。

而即将要迎接新年的屋里映上暖红,空气里溢着屠苏香,热融融的气氛化在心头,满满是新年的味道。

一盘盘佳肴摆上彤彤的圆桌,白年糕青粽子合为“高中”, 鲤鱼鲫鱼并排浇上香浓的酱汁,凑一对“大吉大利”,青葱的芹炒着金油的豆腐干,是一句“勤快致富”的谆谆教诲,刚从醋坛中捞出的腊八蒜,呈外着翡翠的鲜,承载来年“精打细算”的愿望……腾腾香气间杂着欢声笑语。

今年,响应“就地过年” 的号召,我们留在了城里,但手机开着视频聊天,我们向屏幕那边的餐桌举杯,和长辈们分享守岁的喜悦,仿佛自己正陪伴在他们身边。

沉甸甸的年味,不知有多少人回望。

一年前的那一冬,我们刚开车到外婆家,新冠病毒便宣了战。我们被阻在了小山间,交通似乎按下了暂停,时间也仿佛随之驻足,每天与老人一同去地里挑选下锅的新鲜食材,再蹲在刚贴了新灶王像的炉边,慢悠悠地热起八宝菜。隔几天出去采办,爸爸会捎回来各式各样的鞭炮。有几十米的“满堂彩”,小粒小粒的“冲天炮”,长棍儿的放完还能当棍甩,大红鹰是永不过时的首选,表妹用祭神的香“滋”着,我捂着耳朵,边跳边闹,比炮声还吵。

两年前,一家子的除夕在杭州度过。我们从晚上十点钟就进香积寺,拜过一圈,做了旧年最后的祈愿。在寺庙微微上挑的檐角上钩着黑架红幕的灯笼,庄严而温暖,拉长了访者的影子,扑在青石板上,美得清雅。新年在朦朦微雨中走来,无数轻盈的伞在一声声钟鸣中涌入,去敬上自己的新年第一香。不同于往日的肃静,寺间是喜悦的喧哗,是虔诚的祝祷。

还有......

过年,有千千万万种方式。不论是停留在异乡,还是回到故乡的怀抱;是去爬山赏雪,还是在庙中染一身烟火。这都不过是一份独特的记忆,但只属于春节,属于中国。

2021年2月12日

新年的钟声在刹那敲响。

去年的庚子年来来去去稍有些匆忙狼狈,而现在,这个新年款款走来。她笑着,走进十四亿华夏儿女的新年记忆。

大关中学初一3班 郭家琦

过年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过年一向是中国人的重要传统。这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不能回外婆家过热闹的大年,今年也一样就地过年,为了添就一份过年的喜庆,母亲网购了一些适合剪窗花的红宣纸,来增加这独特的年味儿。

大年二十九,我和母亲开始剪窗花,贴窗花!红红的宣纸薄而软,颜色鲜艳,透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我非常喜欢做手工,但是能力却不怎么样,但依然乐此不疲。我先看了一遍说明书:先把宣纸按规律叠好,与模板重叠订在一起,再进行剪纸,最后打开就好了。“咦?!”看起来并不难啊,我信心十足,挑了一个图案简单的模板,三叠一转,就把宣纸折成了三角形,然后重叠模板订在一起,接下来就开始最重要的部分——剪窗花。

我左手稳稳捏住宣纸,右手拿着专用剪刀小心裁剪,这宣纸摸起来薄,但折好后居然有点厚,我向来拙于手工,我拿着剪刀吃力地辗转于宣纸的小孔、小转角,常常会有没剪透和剪过头的情况,剪了一半,我就能想象出成品的粗糙了,剪完,打开宣纸,“呀!”,我原以为会是一张完整的圆形窗花,可这会儿,窗花却是8小张扇行纸片儿——失败了!我们把“成品”摊开在白纸上,思考原因,再对比说明书,终于得出了结论:我把模板放反了,有些不能剪断地边缘被我剪了。有了经验和重点,第二张开剪,我特别注意到这一点,手和眼也细心许多,一回生二回熟嘛,我明显地感觉到,剪刀已经驯服多了,我也更会均匀使力,很少出现“剪不透”的情况了。果然,失败是成功之线,第二个窗花,如我想象一般完整和精致,且透着华丽的圆润。母亲开心地把它贴在窗玻璃上,明亮的红色显出喜庆,屋子仿佛霎时就有了年味。

那天,我和母亲剪了许多窗花,贴在门上和窗上,虽然今年春节没有回老家,我们却也能从窗花中感受到些许的年味来,如此明媚的红,带来了欢庆的年,象征着我和母亲对家人来年的美好祝愿。

大关中学初一3班 卢宸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不同于往年,没有爆竹声的不绝于耳,也没有亲友间的拜访。但这十足的年味,却在家家户户弥漫着,久久不散。

疫情的袭击,阻断了亲友间的拜访,口罩仿佛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走在大街上,就算认识的人,仿佛都陌生了些许,人们无法聚在一起过大年。可这一切并不能阻挡年味儿的传递。这个春节,我们一大家子决定进行线上过年。

大年三十晚上,餐桌上的菜品很多,十分丰盛,但桌旁只坐了五个人,我们都不太适应。起初将家人们拉进群聊,话语很少,大家都显得有些尴尬,不知所措。为了打破这个尴尬的气氛,我提议每个人都说出新年的目标,大家纷纷打开摄像头,聊了起来。“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学习进步!”“目标是……”谈天声不绝于耳,大家不再感到尴尬,每个人都吐露出内心的想法,气氛渐渐变得活跃起来。聊完目标,又开始聊起了这一年的点点滴滴。“记得10月份,我和……”热情高涨的大家与起初形成了鲜明对比,发自内心的笑声从小小的手机传出,笑得并不如银铃般动听,但却又如三月的春雨,滋润心田;笑声虽不响,但却如冬日的暖阳,温暖无比。年味儿弥漫在手机里,弥漫在笑声中,更弥漫在每个家人的心中。原来,实地的距离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敞开心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才最为重要。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间,疫情突然爆发,整个中国都猝不及防。”不知是谁提起了这件事,大家都感慨万分,回忆起疫情初期。去年的春节,人们都回到了家乡,聚在一起,准备过一个热闹的春节。可是不料春节的前几天,全国都敲响了警钟,人们不能再串门拜访,新冠病毒的到来,打乱了所以中国人民的步伐。连续两个月,大多数人只能宅在家里,静静等待着。起初许多人都抱怨疫情,但渐渐的,更多的声音都是“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各地的医护人员都感到了武汉,国家也紧急建造了医院,带来了许多物资,支援武汉。那一段时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联手抗击疫情,医护人员奋斗在第一线,为人们建造了最伟大的“人墙”。步伐被打乱,人们却及时调整,学生上网课,工作者线上会议,好几个月才恢复正常。当时,人们面对疫情不知所措,而如今,中国面对疫情做好了全面准备,不会再被新冠乱了马脚。不得不称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的精神。

这段集体中国人的记忆永远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春节,大家都遵守着国家的规定,过一个宅在家中、却充满年味的春节。我相信,此时此刻,每个中国人民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和国家充满了感激之情。口罩没有阻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是连起了所有中国人民的心;线上聚会没有成为亲情传递的隔阂,而是洋溢着别样的年味。

这个年,是特殊的。但这个春节,是充满年味的。

大关中学初一3班 林翊

娇耳

街道上,张灯结彩。中国结红红火火,挂在路灯上。景观灯五彩缤纷,在树上缠绕着。年,又到了。

  过年,自然少不了娇耳(东晋的称谓)——饺子。待到母亲拌好肉馅,祖母擀完饺皮,一家人便坐在桌边,包了起来。漆黑的桌面上,白花花的饺皮越发显得洁白,肉馅粘粘乎乎,隐隐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咸香。一双双手在桌上挥动着,或粗糙,或雪白,或黝黑,都在肉馅与饺皮间周旋。祖母包的又快又好,龟裂的手上放着光洁的饺皮,另一只手拿着筷子,将肉馅夹到饺皮中央,在用看似粗笨的双手摆弄着饺子,一叠,一捏,一眨眼功夫,一只精巧的饺子就卧在了桌上。祖父却不如祖母那样利索,而是如骆驼般慢吞吞的。饺子在他手中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孩童,一端粘合,一端却又张开,不厌其烦地捉弄着祖父。父亲包的也有些笨拙,如醉酒的人,一只只摊在桌上,横七竖八。我的饺子比较随性,新颖,像元宝,像布袋,像船只,各式各样。厨房的锅中烧了水,一缕缕烟雾在灶前的母亲身旁缭绕……

随着一盘盘饺子的到来,热气从厨房中蔓延出来,暖呼呼的。饺子热腾腾的,散发出诱人的味道。我早已迫不及待,赶忙窜上桌,夹起饺子就往嘴里放。霎时,一股鲜香就在我嘴中绽开,然后一点点弥漫开来。先是一种朴实的面香,带着一些香菜的清爽,咬开,汤汁鲜美,从饺皮中喷出,随后,是馅儿。猪肉与白菜混杂着,咸香与清新碰撞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各种滋味交融着,混杂着,使人回味无穷。父亲吃的豪放,嘴里还在嚼着,眼睛却已目不转睛地盯着盘中的饺子。一口接一口,就像一个销毁零件的机器。母亲吃的大方,吃饭速度略快,不一会便下了桌。祖母吃饭就没了干活时的利索,细嚼慢咽,如同猫咪一般。祖父还是慢悠悠的,一小口一小口地细细品尝,悠闲自得。

吃着饭,大家也会谈天。父亲喜欢聊新闻,祖父祖母喜欢讲他们以前的故事。讲得激动的时候,祖父会放下筷子,挥动着双手,扫视着家人,但语气仍是不疾不徐,和祖母互相打趣,常使大家笑开了颜。

电视节目的声音在客厅中回荡,太阳也不知在何时收敛了光芒。奶奶又开始在厨房中忙碌,热气蔓延着,像在玻璃门内拉上了轻纱,为今晚的年夜饭增加了一丝神秘。香味隐隐,娇耳的余香仍在鼻尖萦绕,这,就是年的味道……

统稿:张菲菲

来源:大关中学初三6班、初一3班

编辑: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