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今天,春节依然是我们心中最迷人的传统节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回家过年永远是戒不掉的乡愁。元宵一过,年也过完了,春节在中学生心里留下怎样的记忆呢?今天公众号将刊登“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系列征文,带大家一起领略不同的过年记忆风景。

大关中学初三(7)班 潘栩佳

若要为“年”绘一幅画,想必大家所用的颜色一定是红色。因为,年,在我们的记忆中一直是红红火火的,是热热闹闹的,是团团圆圆的。看春晚、买年货、贴春联、买年画……这些习俗都刻在我们的心底里,凝成关于过年的集体记忆,承载着我们对年的热切盼望。

每一个年,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小结,又是对未来的祝福。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在年中也有了特别的含义。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那段温暖欢乐的时光在年红彤彤的滤镜下,像只明亮的灯笼,高高挂在记忆中,驱散了隆冬严寒,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各族有各族的菜肴,各地有各地的吃食,各家有各家的团圆味。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端上桌,当家人们围坐在桌边,当人们开始聊起家常,年早已不知不觉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里。它藏在一桌子饭菜上氤氲的白气中,它躲在门上大红的春联里,它挂在人们带着笑意的嘴角上。团圆饭,便成了过年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乐章。

除了“吃”,年的”行“也发生了变化。人们走亲访友,向亲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这时候,一抹红色又出现在了我们眼中,那就是红包。一个红色的信封,里头装着的,不仅仅是长辈们给晚辈的压岁钱,更是他们对孩子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度过一年的祝福和希望。晚上睡觉时把收到的红包小心翼翼藏在枕头下,连梦都变被染得红艳明亮。拜年拿红包,便欢欢乐乐的在关于年的记忆中占据了一方天地。

大年初一的夜晚并不是漆黑宁静的,家家户户都有孩子拿着打火机点起了鞭炮。先是拿在手里的“仙女棒”,用打火机小小的火光点燃后,就放在身前甩。那迸溅而出的火花,像小星星似的映在眼底,照亮了脸上的笑容。接着,便是放在平地上的“音乐喷泉”,宛若喷发的小火山一般,从口子中发出各色的火星,编织着关于年的时光。“碰”,远处传来“闪光雷”的声音,抬头便看见一束光亮奔向天空,炸出五彩斑斓的烟花,最后隐于深远的夜空。灿烂的烟花伴着鞭炮的响声,在年中炸开了一处明亮的回忆,存在于脑海深处。

一个又一个年,我们重复着所有的习俗,并乐此不疲。可是今年,疫情阻断了好多人的归乡之路,打破了所有传统。有人觉得,年,丝毫没有了年味,有人认为,年,不再是年。

其实,我们不妨回头看看,看看记忆中红火的年。它在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冲刷下,变得鲜明,变得深刻。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我们思念着他乡的亲人,我们共同盼望着团圆,那么这份爱纵使相隔万里,也能跨越山海,传达于心。

所以,让我们送去“但愿人长久”的祝福,祝福新的一年平安顺利,祝福明年的此刻我们再度团圆。而此刻,我们可以慢慢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放那些过年的集体的记忆片段,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度过这一个真实而又虚幻的年。

大关中学初三7班 冯佳琪

红火新年

2020这一年,几近好似“第三场世界大战”的一年,疫情拦路经年,整整一年不断。但是,即使在这个被称作“最难入职”的年份,大学毕业生们也照样坚持向上,容光焕发地去参加工作;“炼狱“级别的高考也没能难倒用整整一年时间苦心钻研的考生们,不少学生也因此弯道超车……

忙碌了一年,这个新年,也该舒坦的休息下了……

大年三十的夜,家中“虽不见人,但闻其声“,明明长辈们都在家休憩,怎得还会发声呢?哈哈,原来是号称”2020年的拜年新法“——网络云拜年。妈妈打开某信的视频通话,外公外婆在镜头那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孩子欢歌笑语,也让暖洋洋的房间充斥着快活的气氛。

“外公外婆新年快乐!“

“看看这孩子活蹦乱跳的,哈哈。今年的红包,一定少不了你的!“

我打开了窗,清新的空气透过纱窗飘了进来。因为禁止燃放烟火的缘故,空气中少了往年难以飘散的白烟雾气,让身处大城市的人们得以呼吸到乡间人家才能独享的袅娜炊烟。

那香醇丰腴的肉香,和着晶莹大米的芬芳,濡湿了我的神志,润物细无声……

一股股鲜香食材烹煮的丰腴的香气馋着我的鼻子,最美味的佳肴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一桌子年夜饭,没有如往年一般丰盛的让人看得眼都撑了,而是简朴了许多,温暖了许多。软糯咸香的年糕,‘年年高’;紫薯面做成的饺子,‘紫气东来’;再配上一份热油泼香的红烧带鱼,‘年年有余’;大轴更是寻常百姓家的饭菜,一碗银耳蜜枣汤,喂的我们几个人‘嘴’不停蹄,也吃的正饱。

虽只是小小饭菜,但妈妈的心意却丝毫不减,对新年的祝愿与期盼还得以升华,毕竟,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吃完了饭,帮着妈妈收拾了碗筷,便回到电视机前,打开了已经看了十几年的老戏份——除夕迎新晚会。晚会上,主持人字正腔圆的介绍,演员们精益求精的表演,音乐家的天籁之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我最被‘种草’到的,却还是小品。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眼神,一句句触动人心的台词,将抗疫英雄们一年的辛劳奋斗展映出来,新春的活力与快乐深深地透过了屏幕,迸溅出温暖的火花,看得我们都一个个捧腹大笑,眼中都荡漾着喜悦的泪花,

每一个小品,表面好似单线表演,毫无联系,但实则深埋在表面下的真理却好似艾青笔下的树,“彼此孤独地站着,只有风能证明彼此的距离,但是彼此的根,却深深地缠绕在一起…“

中国人,中国年,自是少不了守岁这回事了。明明已经夜进三更,家家却仍旧灯火通明,笑闹声不绝于耳。我在书桌旁坐着,和远在外地的朋友们,网上连麦,互道新春快乐;妈妈收罗了一桌碗碟,厨房里,流水声,瓷器碰撞的叮咚声,让空气中充满了音乐感。

“妈妈!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我突然想到了什么,跑到厨房里,夺过了一部分尚未洗出的碗筷,回头笑着对那个欣慰的人说到:“妈妈!新年快乐!”

“好孩子,同乐!同乐!”

红火新年,科技新年,愿天下芸芸众生新年团圆,阖家欢乐!

大关中学初三7班 候瑞琳

博物馆中的新年

杭州市大关中学 侯瑞琳

过年返乡的习惯在政府“就地过年”号召下被打破。难得在新年期间依旧热闹非凡的杭城,给留杭过年的人们留下了不一样的新年印象。颇具人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更是在新年期间充满欢声笑语。

笔墨下的新年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做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志愿者又被称文化使者的我的妈妈对这句话感受更深。上至耄耋的“白发”,下至稚气满满的“小毛头”,毛笔在他们的手中都似乎有了活力,点触转折之间灵动而有生机。每一个“福”字都是沉甸甸的,浸透了墨汁的红底黑字,是满载了新年期许的美好愿望,而常常籍口“工作繁忙,没有娱乐”的青年白领也在这项活动中大展身手。活动现场有一位比较沉默但挥笔刚劲果断的叔叔,落笔收笔仿佛是一瞬间,一个极具美感的“福”字跃然纸上,引起在场观众连片的赞美与惊叹。

“分离合聚”中的新年

剪纸是最受欢迎的一项手制活动。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曾用双手创造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在剪纸过程中,或许最能激发我们蕴藏的充满智慧的根源。父母的大手包裹着孩子稚嫩的小手;志愿者年轻的双手轻扶着观众苍老的双手;都在细心的引导下,剪刀弯弯曲曲、磕磕碰碰地的移动着,留下的却是精致美观的剪纸作品-牛。观众的双目注视着它,传递的是感激是欣喜,是为孩子是骄傲,是助人为乐的温暖。

姹紫嫣红的新年

馆中设置了大大小小的艺术展。“大匠之风”“当时只道是寻常”“桃花坞与杨柳青年”颇具诗意的展名与艺术展中的展品相映成趣,驻足画前、杨柳依畔、枝条点水、波纹荡漾、游鱼嬉戏、游人漫步,耳畔细语、微风袭来、万生共舞。今朝虽仍是寒冬,春的气息仿佛已被我们捕捉到,正踏足向我们靠近。享尽了宁静之美。炫彩的陶瓷便又吸引住了你的目光。陶瓷如人,有的鲜嫩如少女,有的庄严稳重如当家人,有的肆意潇洒如侠客,有的婉约优雅似佳人。它们静静地伫立着,美不胜收,在一片姹紫嫣红中享受艺术的新年。

今年的新年虽然没有炮竹声、没有团圆聚餐、更没有访亲探友。但是信息时代的信息传递,让我们能够通过微信、抖音等分享美好的事物。微信视频拜年让我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亲切和温暖。选择在博物馆中度过的不一样的新年,是杭州这座文明、先进、共享的城市独特魅力的最佳体现,让这个看似冷清的春节变得充实而意义深刻。

大关中学初三7班 魏子茹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大年三十的清晨,太阳的光辉刚洒在笔直的大道上,爆竹声便已不绝于耳,孩子们欢喜地尖叫着穿上新衣,跑下楼捂着耳朵,看红色的爆竹顺着导火线一节一节炸开。爷爷说,这是家乡的传统,当时大家在早晨放爆竹是为了表现赶走日本鬼子的决心,迎来抗日的胜利,现在,抗日战争早已胜利多年,而这个传统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此情此景,不正是王安石的《元日》中的那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真实写照吗?

熬过了最艰难的抗疫困境,然而在这冬春交际却仍有零星案例爆发,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就地过年,都说没了年味,我却认为不然。

除夕早晨,碗里盛放着奶奶亲手包的汤圆和饺子,寓意招财进宝、团团圆圆,碗中热气腾腾升起,蒸出了幸福的滋味。

在我的家乡,团圆饭一般在中午吃,可以勉强戏称为“年午饭”,根据传统风俗,在开席前同样要放一挂鞭,寄托新年红红火火的心愿。第一顿要吃荤,桌席摆满了各种肉,孩子们俩眼放光,却也克制住激动,遵守着餐桌礼节。大人们互相敬酒,送上祝福,家中最年长的老人们坐在上席看着子孙满堂,阖家团圆的温馨景象,笑得合不拢嘴。

终于挨到了晚上,孩子迎来了最喜爱的放 烟花环节各式样的烟花琳琅满目,他们挑选着喜爱的烟花,举着打火机,点燃了引火线,那线迅速燃起火花,孩子们尖叫着跑开,看烟花升天、爆炸,将深沉的天空点染成花的海洋。家家户户一齐放烟花,映亮了沉睡的云霞,光辉了夜幕,如同白昼般耀眼。

打开电视机,永不缺席的必定是春晚,家人们坐在沙发上,磕着瓜子,聊着家常,每个人的脸似乎都只写着两个字—“幸福”

燃着的爆竹不仅是对新年的欢迎,更是对旧年的告别。辛丑牛年在春节的凌晨0时替换了庚子鼠年,中国迎来了新风貌。

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亘古不变的是中华文化,是传统风俗。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血脉同根,血流同源,一起注力于保护中华文化,浮云难避日,雾散终有时,愿新年胜旧年,不再被疾病所侵扰。希望华夏人民能让文化这条中国的脉搏永远延续下去,让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血液永远流淌下去,让中华传统风俗永远相传下去,绝不被时间所遗忘!

统稿:张菲菲

来源:大关中学初三7班

编辑:蔡可